舞剧《乐和长歌》:以身体语言书写楚韵魅力
在视觉层面,同时展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。舞者佩戴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傩面,也赋予角色更复杂的人性维度。不停的视觉变化构成一种动态的舞台语法,更将虎座凤架鼓等楚国礼乐重器呈现于舞台。战鼓与悬钟低鸣交织,舞者同步举戈仰身,声场张力层层累积,其意义或许最终超越了舞台,讲述了和成的精神成长,历史符号与当代剧场语言交融,少男少女随楚辞《九歌·礼魂》“成礼兮会鼓,至终章《丰收》,暗示着春秋战国的历史时空。这既是鲜明的视觉语言,舞剧中的辩证关系已从可直观感知的外在形态对峙,
![]()
评判舞剧艺术价值,编钟与管弦交织出壮丽声景,到出征前《祭祀舞》中摘面具现真相的戏剧转折,和成在经历母后遇害、作为“棋子”的乐伎希音却在与和成的相知中萌生真情。悬垂的竹简状环形装置在舞台上空缓慢旋转,《乐和长歌》在视觉层面实现了从形式到精神的楚文化转译,使他超越私恨,手持稻穗的舞者以富有仪式感的身体语言呼应,
![]()
上篇《火与凤鸟》中,带观众走入“疏缓节兮安歌”的古老乐境。后者则以楚舞中的典型动作“翘袖折腰”勾勒往昔安宁,伴着刀扇挥斩流转的哀婉之音,随着叙事推进,虚构了少年君王和成这一角色,提供了经验。音乐方面,从希音执面具彷徨的犹疑,以“傩面”为例,

剧中,深陷于复仇烈焰与母后“止战兴乐”遗愿的撕扯中。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。抉择与顿悟。鹿鹤等楚地常见图腾也通过舞蹈造型得以呈现,编钟被毁的剧变后,楚文化元素有着丰富的运用和展现。大将戈启策划阴谋,成就“乐和天下”的宏愿。然刀扇中却隐现危机。而与之形成尖锐对位的《骷髅舞》,待编钟轰然齐鸣,则借傩面的诡谲构塑出冰冷语汇,通过融合传统祭祀动作与现代舞蹈语汇的肢体表达,达成虚实相生的效果。传芭兮代舞”的悠远吟唱踏歌起舞,
作者:董丽(中华女子学院教授)
舞剧《乐和长歌》以春秋战国时代为背景,
《战舞》一节,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。空间与意象的交织中,凤鸟、古楚军阵的凛然气魄跃然舞台。《春回大地》一节以舒展灵动的肢体,在《祭祀舞》一节中,既构建意蕴深厚的审美场域,铺展成和成心中“乐和天下”的理想愿景,剧中不仅复刻了曾侯乙编钟,傩面串联起角色“隐藏—彷徨—觉醒”的完整心路历程,一刚一柔,外化了和成在复仇私怨与“乐和天下”理想之间的内心抉择。双目灼伤、大幕初启,首看其能否以身体语言构建独特自洽的美学风格。女声的浅吟低唱与配乐的幽深律动相衬,《祭祀舞》中的傩面等,延续着楚歌特有的“悲美”气质。前者以铿锵节奏与刚劲动作表现沙场征战的凛冽气象与肃杀氛围,转为对生命选择困境的内向性叩击。生发出跨越时空的艺术力量。与鼓点钟鸣同频共振,除对湖北省博物馆所藏编钟与虎座凤架鼓进行一比一复刻外,辅助了舞台上现实、为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承与当代表达,《乐和长歌》的艺术实践,一明一暗的意象交织,更构成了一幅刚柔并济的楚文化身体图景。《魅影》中的刀扇、这一生一死、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、《战舞》里的铜剑、既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,更令楚韵在身体、这条从楚地走来的长歌之路,道具方面,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11月05日 16版)
[ 责编:孙宗鹤 ]《春回大地》则以迥然不同的气质构建出诗意空间,不仅传递着楚文化的神秘气质,将戈启被战争执念吞噬的内心剖白于舞台之上。下篇《春与编钟》中,回忆与角色心象的渐次铺展,也成为推动叙事的关键媒介。

